【资料图】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刘珈汐
作为先人智慧的结晶,甲骨文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解读上古史料不可或缺的钥匙,也因其所具有的图画性,往往可以让我们窥见先民创造文字时的构想,以及借以表达意义的事物,从而为湮没不闻的历史细节提供线索,成为映射先民生活的一面镜子。近期,学者许进雄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许进雄是知名文字学家,从事甲骨文研究数十年,提出以甲骨钻凿形态为标准的断代法,被安阳博物馆甲骨展览厅评为对甲骨学有重大贡献的二十五名学者之一。1941年出生于高雄的许进雄,自1977年起,在多伦多大学任教,开设中国文字学、经学史、中国古代社会等课程。
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中,许进雄倾注了自身对于中国古文字及古代社会数十年研究之功,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触摸历史的脚印,探索古代社会生活的具体情况。书中将421个古文字分门别类,收录300余幅文物考古相关插图,结合神话传说、出土文物、文献典籍、中外民俗等丰富材料,生动、趣味地呈现了中国古代文明原初阶段社会生活的全景图卷,其中包括渔猎、畜牧、农业、作物、金属、工艺、饮食、衣服、居住、交通、生命、娱乐、商业、医学、战争、天象等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象形的文字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活环境、使用的工具、生活的方式,甚至是处理事物的方法和思想观念。我们如想探求古代社会的一些具体情况,分析古文字所得的信息会对之有莫大的启示。
许先生认为,在追溯一个字的演变过程时,可以把文字当成一把开门的“钥匙”,由此窥见先民创字时的生活环境、使用的工具、生活的方式,甚至是处理事务的方法和思想观念。
比如,“次”字,我们今日所熟悉的一般是其“较差的”“第二”等含义,然究其字形,却会发现它竟与古人的饮食礼节相关。甲骨文的“次”字作一跪坐的人张口而有东西溅出口外之状。《论语•乡党》有“食不语”之句。《礼记·曲礼上》也提到毋放饭(打算入口的饭不要放回食器)、毋咤食(咀嚼时不要发出声响)、毋啮骨(不要啃骨头)、毋反鱼肉(吃过的鱼肉不要放回去)、毋投与狗骨(不要把骨头投给狗啃)、毋固获(不要专吃某样东西)、毋扬饭(不要挑起饭粒以散热气)、毋刺齿(进食时不要剔牙齿)、毋絮羹(不要自行调和羹的味道)等等很多饮食礼仪的守则。想来“次”字表现吃饭时说话,以致唾沫或饭屑喷出口外,不是可嘉许的行为,故才有“次等”的意义。
在推究创字本源与字形流变之外,许进雄先生还在书中提到,研究中国古文文字的发展历程能在一定程度上破除当代对于上古时期诸多礼俗、习惯、思想的误解。比如,历来以为,黄帝的取名就来自其顺应土德而崇尚黄色的阴阳五行学说。西周的人开始想象宇宙是由木、火、土、金、水等五种物质构成。发展到战国晚期时,邹衍把这些种种物质,配合东、南、中、西、北五个方向,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春、夏(孟夏、季夏)、秋、冬四季,误认为这些元素很有系统地、依次序轮番主宰宇宙,从而影响人间兴衰。
总之,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里,许进雄用文字的演变和考古学上的证据来重建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的发展轨迹、动态的演化过程。该书可作为我们探寻甲骨文奥秘的绝佳路引,也能帮助我们多角度透视,探究、解读古文明的重要信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