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赵婷婷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Z世代创业者或反应迟钝,或离经叛道。他们懒惰,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25岁的创业者查鲁·托马斯告诉美国《华尔街日报》,她计划与投资者在共进早餐时探讨“与年轻人创业相关的问题”,为年轻一代“正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托马斯是“勤奋且有野心”的年轻一代的代表。她用三年半时间获得了工程学学位,在18岁时创立了供应链软件公司Ox。2020年,她登上了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的“30岁以下精英榜”。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前一天的晚上,她在办公室加班。早上9点,她来不及换衣服,穿着前一天穿过的T恤参加了员工会议。她认为,年轻一代愿意奋斗,努力争取晋升空间,希望用行动打破公众的刻板印象。
美国保险巨头保德信金融集团的一项调查发现,与前几代人相比,年轻一代职场抗压力较弱,敬业度不高。在参与调查的5000名成年人中,43%的Z世代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做到了“超越自我”,而千禧一代和婴儿潮一代中持此观点的人超过50%。
“(调查)只代表少数人,他们暂时被困难吓住了。”在美国微软公司工作的布里安娜·张告诉《华尔街日报》,她和同事每周工作近60个小时,因为这样“才更有可能脱颖而出”。
一部分公司的管理者和招聘负责人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认为,长期远程办公导致年轻人缺少与同事的交流,无法领悟公司规章制度的意义。美国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劳动力转型实践项目合伙人朱莉娅·拉姆表示,年轻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搭建人脉网络、与客户沟通等方面面临困难。她说,一些年轻人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初被迫离职,直到现在都没有重新进入职场。
“如何与同事有效沟通”是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的豪尔赫·塔皮亚入职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餐厅、办公室甚至电梯间都是他结识工作伙伴、开展业务交流的场所。
一次午饭时间,塔皮亚意外地和公司的北美首席执行官坐在一起,后者将自己的职场经验分享给他。受此鼓舞,塔皮亚在工作中更积极、主动,乐于和同事分享和交流工作经验,同事也更加肯定他的表现。
“如果我能与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沟通,也一定可以和同事、部门主管交流。”塔皮亚相信努力工作会带来更好的生活、获得升职加薪的机会。“我想让母亲、弟弟、妹妹过上更好的生活。”
“脆弱”“多愁善感”“不堪一击”……Z世代常被贴上这样的标签。美国咨询公司麦肯锡的一项调查发现,55%的美国年轻人自称曾被确诊患有精神疾病或接受过心理治疗。调查认为,这代年轻人在成长的关键时期经历了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新冠肺炎疫情等问题,压力大,焦虑指数更高。受此影响,他们在选择职业时畏缩不前、顾虑重重,即使进入职场也会陷入负面状态。
美国“商业内幕”网站认为,Z世代对职业生涯充满期待,如果公司愿意提供导师和职业培训,年轻人也会愿意长期为公司服务。
到陌生的法语国家生活、错过国内秋招、与家人朋友分离等问题,曾经困扰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组织学院学生赵心宇,但她坚信,“没有勇气,注定会与机会失之交臂”。
为了争取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实习的机会,她接受了大量国际学术培训,培养辩证思考国际事务、同时处理多项任务的能力和抗压能力。在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人力资源培训部做培训生期间,她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新知识。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也许我不是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士或律师,但积累的经验将带领我走向新的机会和领域。”
年轻人希望将工作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平衡工作和生活,不意味着他们不求上进。“商业内幕”建议人们摆脱刻板印象,真正了解年轻人的需求。
2022年,25岁的布兰迪·琼斯辞去舞蹈教师和牙科诊所前台的工作,把存下的2.5万美元用于进修学习,考取相关证书。
“我知道很多公司对年轻人不友好。在面试中,我会询问与公司文化相关的问题,了解公司员工的年龄差和他们对‘优秀员工’的定义。”琼斯对《华尔街日报》说。最终,她进入一家非营利组织工作,年薪约10万美元。
中匈青年协会副会长亚历山德拉·佐尔泰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年轻人需要更多肯定和机会。“我们应该给年轻人提供更多优质资源,支持他们融入社会,帮助他们积累经验,培养他们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从而成为变革的推动者。”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标签: